扫描二维码下载

您当前的位置:世纪房产网 > 资讯>邹平县域经济崛起 600口人村庄成中国上市第一村

邹平县域经济崛起 600口人村庄成中国上市第一村

2012-03-29 浏览:2197    来源:


 
长星风力发电机生产线。本报记者 夏志忠 摄
 

西王集团特殊钢材生产线。

长星风力发电制造

  ◎记者 车亭 盛潇涵

  作为一个内陆县,2000年,邹平还是一个农业占大头的落后县,在全省县域经济中处中游偏下。

  从一个农业县向工业强县跨越,邹平用了10年。

  10年间,邹平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增长了12倍。2011年,邹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0亿元,财政总收入8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4.6亿元,居全省第二位。

  走进邹平,记者力求从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背后,寻求其飞跃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泥腿子”到产业巨头

  邹平企业特点非常明显,体量巨大的民营企业众多,本土企业、本地“老板”是经济发展的主角,且几无例外地起步于农副产品深加工。

  在邹平采访,记者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这些曾经的“泥腿子”,有着不一般的胸怀和眼界,他们的目标瞄准的都是全国第一或世界一流。在邹平,“中国第一品牌”“国内最大生产基地”“行业技术前沿”等诸如此类的既有成就或目标愿景的标语随处可见,处处洋溢着一种敢为人先的魄力和气吞山河的豪情。

  这种魄力和豪情,来自于实力:2011年,邹平规模以上企业420多家,其中利税过千万的达到70多家,过亿元的16家,过十亿元的3家。

  邹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夏应禄告诉记者,邹平企业家们的争先意识并非与生俱来,是十多年来,邹平县着力营造的比拼环境不断熏陶的结果。

  自2000年起,邹平开始寻找学习标杆,踏上了工业振兴之路。

  第一年,邹平组织干部和企业家学胶东先进县市,对比之后,他们感叹:邹平与胶东县市的差距至少有30年。邹平相关领导心中也生出不小的顾虑:这么大的差距会不会让企业家泄气?没想到的是,这次学习却激发了邹平企业家不服输的精神,并成为邹平跨越的转折点。

  从这一年起,每年外出学习后,邹平都要召开一次县委工作会,企业在会上向全县人民承诺发展目标。

  “不干事你就坐不住,干不好自己都觉得丢脸。”企业家们的创业热情喷薄而出。

  此后11年,邹平每年7月雷打不动地外出学习,胶东之后,他们又咬定珠三角、长三角。每一次找到差距,随后就是奋力赶超:2000年提出奋战三年跨入全省30强,仅用两年就提前实现;2003年8月,提出“奋战5年跨入全国百强县”,第二年即入围“百强”第78位,到2009年已位居第22位……

  邹平人说:“我们邹平的企业家队伍里要大的有大的,要小的有小的,一茬接一茬,大家都在摽着劲儿干。”

  此言不假。曾经的“泥腿子”现如今已成为一个个产业巨头,过百亿的企业达5个:由小型油棉加工厂起步,魏桥创业集团销售收入如今已一举突破1600亿元;西王集团成长为一处以玉米深加工和特钢为主业的大型企业,销售收入232.4亿元;以航空铝材产业链为主导的齐星集团,销售收入近200亿元……

  在邹平,产业巨头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在该县六大主导工业产业中,每一个背后都聚集着几十家企业,这里也因此赢得了“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玉米油城”、“中国糖都”等称号。

  龙头也并非高不可攀,邹平的很多企业紧盯龙头:铁雄集团以全国最大的煤化工基地为目标,把西王集团作为赶超对象;齐星集团曾在全县四级干部会上公开宣称“追赶魏桥”……

  企业竞相追逐,邹平县的目标也越来越高。如今,他们剑指全国十强,目标是,两年内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十强,今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1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3亿元。

竹纤维纺织车间

  “偶然得来”的高新技术

  外观类似“回形针”的大楼、时光隧道般的玻璃通道、实验室样的生产车间……在邹平县韩店工业园内,辰坤集团有限公司的传感器厂房,处处彰显着现代科技感。

  很难想象,该集团的前身是一家以蚕种培育、蚕丝生产为主的传统企业。2009年,公司董事长郭训功偶然得知,芬兰VTI科技公司新研发的微电子压传感器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因合作方之故,难以投产。他立即飞往芬兰进行考察,并果断决定全套引进这条世界仅有两条的生产线,涉足传感器领域。

  豪盛集团凭借产业升级,实现了从一个普通纺织企业到全国最大竹纤维家纺生产基地的精彩嬗变。而这个升级过程,也与辰坤集团一样有些“偶然”。2002年,豪盛集团董事长王建中到法国巴黎考察,一条标价一百多欧元的竹纤维毛巾,让他眼前一亮。他买下这条毛巾带回国内,历经4年艰苦探索,投入了企业之前的全部利润,几乎倾家荡产终于将“竹纤维”织品技术研发成熟并进行规模化生产。目前,国内市场上的竹纤维巾品95%以上由豪盛生产,让不产一棵竹子的邹平,成为中国竹纤维家纺生产基地。

  在这些“偶然”的背后,其实是邹平企业家开放的胸怀、高远的眼界和积极探索的精神,共同成就了邹平工业转型的必然。

  多年坚持的“工业强县”发展战略,让一批邹平本土企业迅速膨胀壮大。但邹平人认为,这些企业的产业结构层次、产品附加值、科技含量都相对较低,转型升级是邹平工业企业的必然选择。

  邹平的转型路径是:横向构筑产业群,纵向打造产业链。在改造提升主导产业基础上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不是为“转”而转,而是充分发挥现有产业、产品和资源优势的升级和转型,从产业高端突破,向邹平创造跨越。

  作为我国玉米深加工龙头企业,多年以前,西王集团就已经是亚洲最大的淀粉糖生产基地,但处于产业链较低端的结晶葡萄糖占企业产品大头。盯住产业前沿,近年来,西王有意识地控制加工规模,着力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链的延伸,使一粒玉米的利用率达到了99%,衍生出30多种产品,其中食用葡萄糖、玉米油、无水葡萄糖、麦芽糊精的生产规模为亚洲最大。不仅如此,之前被当作废物处理的葡萄糖母液,每吨卖不了1000元,现在提取出的高纯度低聚糖售价达到1万多元,而做成的小包装产品升值高达10万元。

  通过积极转型,长星集团经历了从机械设备制造,到大型成套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再到新能源开发及风力发电场运营的壮大之路,实现了产业链条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延伸。当前,他们自主研发的海上组合式漂浮风力发电平台正在试制阶段,这一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和未来风电能源发展方向的新技术,将让中国风力发电产业和长星集团共同迈上一个新的高度。

  近年来,邹平企业纷纷走上转型升级之路,或占领行业高端或进入新兴领域,成为新一轮邹平经济大发展、大提升的动力引擎。

  600口人的中国上市“第一村”

  从邹平县往西北约十公里处,有一个西王村,这个仅有160户、600余人的小村庄,汇聚了西王集团和三星集团两家大型企业集团。

  2月23日上午,随着西王集团董事长王勇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敲响的铜锣声,西王特钢正式挂牌上市,成为香港联交所龙年上市第一股。这是内地钢铁业10年来首次登陆香港股市,也是西王村的第四只股票,西王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内企业上市第一村。

  西王村的特殊境遇,与邹平县大力推动企业上市工作密不可分。

  邹平县认为企业上市是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是最有效、最直接、最持久的招商引资手段,是培强做大企业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工业兴县的重要措施。由此,他们将企业上市工作作为拉动全县经济的一项重要工程,成立了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企业上市奖励办法,定期召开企业上市协调会,组织企业到境内外交易所参观学习,全力推动企业上市工作。

  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下,邹平企业上市工作成绩斐然。截至目前,全县拥有魏桥纺织、西王糖业、宏诚家纺、群星纸业、三星油脂、齐星铁塔等9家上市公司,融资总额达到180多亿元,上市企业和融资总额均居全省第一位。

  坚持内外并举,邹平积极探索企业上市新途径。2003年9月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以H股方式成功上市,首发融资24.41亿港元,一举创下了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香港证券市场发行市盈率最高、超额认购倍数最高、冻结资金量最高的纪录。

  如今在邹平的上市企业中,有2家H股公司,4家红筹股公司和1家借壳上市公司,多途径、多方式的上市格局正在邹平形成。

  数据显示,近年来,邹平上市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效益大幅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上市对推动企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快速增长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多家上市公司还借助资本市场的平台,开始实施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多种形式的融资,形成了上市公司多元化、立体式的融资新格局。

  在资本市场尝到甜头后,邹平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培植后备资源,以期形成梯次上市的局面。他们的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全县上市公司达到15家,融资额突破400亿元,积极打造资本市场上的“邹平板块”。

  记者手记

  永不自满争一流

邹平盛产农民企业家。但,是怎样的土壤,能“生长”出这样一大批激情创业的企业家?

政府是这片土壤的培育者。11年来,邹平每年雷打不动地做“三件事”:正月上班第一天召开全县四级干部会、7月份外出学先进、8月7日召开县委工作会。尤其是每年学先进后召开的县委工作会,成为邹平家喻户晓的“八七会议”。2001年,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张士平第一次在会上面对全县人民谈发展、表决心,那时他还觉得这不过是一时之举,他未曾料到,这样的举措能够坚持11年。张士平对此深有感触:“在邹平,不干事你就坐不住。”

邹平一位企业家这样评价:政府既像一个优秀的老师,鼓励督促你“天天向上”,又像一个服务团,在关键的时候帮企业出谋划策,当企业的“军师”。而这也正如邹平县委书记王传民所言:“发展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要有好的思路、好的政策,就要坚持下去。”

企业是这片土壤的耕耘者。以发展论英雄、按贡献论大小的氛围,使邹平企业家拥有了更多、更高的价值追求,这里独特的竞争氛围使他们不敢也不愿享清福。邹平十几位比较知名的企业家中,拥有的最高学历是高中,学历虽低,但他们的眼界不低。他们不满足已有的财富,企业做得越大,目标就定得更高。魏桥集团完成了千亿跨越之后,开始冲刺世界500强;齐星、西王、豪盛等一大批企业眼中盯的是全国第一、世界领先。

政府煞费苦心为企业家营造争先赶超的发展氛围,企业家“干不好自己都觉得丢脸”的先忧后乐精神,正是邹平发展的最大动力。记者 车亭 盛潇涵

免责来源:凡注明 “来源:XXX”的图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转载稿件中包含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转载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